洪心惠、廖佑倫(生醫商品化中心-藥品領域)
肌萎縮側索硬化症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 ALS) 是一種影響大腦與脊髓運動神經元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導致患者逐漸喪失肌肉控制能力。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基因突變、免疫反應失調、化學失衡等原因所引起。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肌肉僵硬、抽搐、四肢無力、吞嚥困難、言語不清,以及部分患者出現認知與行為改變。
目前 ALS 尚無根治方法,核准上市的藥物如 Riluzole、Radicava、Relyvrio 以及 Qalsody等,主要用於延緩病程進展及改善患者生活品質。
其中,Riluzole 為臨床主力用藥,能延長存活期數月;Radicava 則具抗氧化作用,能延緩功能退化;Qalsody 則針對特定基因(SOD1)突變的患者設計,屬於反義寡核苷酸(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, ASO)基因治療。
ALS治療藥物市場趨勢
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的市場分析,2023 年全球 ALS 藥品市場規模為 6.673 億美元,預計至 2035 年將增至 9.876 億美元,2024 至 2030 年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(CAGR)預估為 5.8%。
由於ALS患者的發病率和盛行率不斷上升,以及老年人口的增長導致病例增加,致使ALS病患數持續增長,對有效治療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,將會是市場成長的主要驅動力。
現階段標準藥物如 Riluzole 與 Radicava 仍將維持主導地位,然而,隨著現有療效的侷限性漸受關注,全球藥廠正加速開發具創新機制的新藥物。未來最具潛力的治療策略將包括基因與 ASO 類藥物(如 Qalsody)、具特異性的小分子抑制劑以及幹細胞療法等。
在政策支持、人工智慧輔助藥物開發及多方跨界合作的推動下,ALS 未來治療有望從症狀控制轉向疾病治療,為患者帶來更實質且長遠的改善希望。(完整文章請至檔案下載專區的生技新知,登錄會員後下載)